課程資訊
師資簡介

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創作組碩士
經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系專任客座助理教授;東森電視公司製播部後製處影音設計組組長
課程簡介
課程概要
映像美學旨在引導學生透過對影像本身的重新觀看、進而探索潛藏在影像底下的內涵,以為哲學與美學學習之基礎;同時分析影像呈現之存在價值,思考另一種影像敘事的可能,藉此啟發學生創作的獨立思考、論述與人文關懷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前言:自1972年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出版以來,人們已深深體會觀看不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因此如何觀看、篩選、判斷龐雜的視覺訊息,成為現代人重要的學習課題。而影音美學主要就是在探討視覺藝術之審美經驗與準則。
二、影音美學的教學目標希望引導學生透過對影像本身的重新觀看、進而探索潛藏在影像底下的內涵,以為哲學與美學學習之基礎;同時分析影像呈現之存在價值,思考另一種影像敘事的可能,藉此啟發學生創作的獨立思考、論述與人文關懷的能力。
三、課程中期望透過實作練習,期使學生能深入影音美學的創作形式,於實作中理解心理、時間、空間的交互作用。具體達成之核心能力包括客觀思考能力、理性批判能力、創作文藝能力與品味美感能力。
四、本課程希望藉由電影的歷史與技術的發展,讓學生能認識各時期電影技術的演進與導演背後的創作理念形成原因,進而提升學生對於影像美學素養與論述能力。同時,也培養同學對影像養成理性批判思維且具備閱讀與分析影像理論讀本能力。
五、本課程希望從認識視覺多元載體的內容、形式與技術面為基礎,再進入電影解讀理論,讓學生學習如何分析影像所包含的外延與內涵之意義,透過與人文素養與公民素養相關之影像閱讀與理論探究,幫助學生探索生命的各種可能性,反思個人存在的意義,並開啟對生命的關懷。
課程要求(含課堂外作業要求)
評量方式
教科書
無教科書
參考書籍或網址
書名: 《認識電影》,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2010,遠流出版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
書名: 《錄影製作--觀念.原理與科技》(Video Basics),Herbert Zetti著,葉春華譯,1999,亞太出版社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
書名: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 著,曾偉禎譯,麥格羅希爾出版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
書名: 《映像藝術》,翟德爾 著,廖祥雄譯,1994,志文出版社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
書名: 《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盧非易,1998,遠流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
書名: 宋家玲著,《影視文學創作論》,北京市:北京傳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