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經典[A][隨]

文化經典[A][隨]

NT$ 5,000
優惠說明

課程資訊

授課時間
(一)12:10-14:00
學年/學期
學期課
開課單位
通識中心
招生名額
2 位
課程起訖
2025/09/01 ~ 2025/12/29
學分/時數
2.0 / 36 hrs
上課教室
教研904
課程備註
課程內容:易經

師資簡介

王詩評老師照片
王詩評 老師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專任副教授

課程簡介

課程概要

在多元文化經典課程的選項中,以不同的思維與視界帶領學生,環顧變遷中的世界潮流,真切輔助藝術領域專精的同學,能擁有紮實的文學基礎,以敏銳的觸角感受事物,進而有能力創造出富於人性真、善、美本質的藝術作品。老師們針對所擔任文化經典課程中之選項科目,將系統介紹其中之定義、特色、分類、流變、發展,進一步研讀重要之經典作品,經由佳作評賞內容,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經典之藝術美,以培養文學欣賞的基本能力。在每一選項精彩的內容導引下,期盼培育學生欣賞文學藝術的能量,充實文化涵養,提升人文關懷,透過思考、分析、討論的意見交換,進而將文化經典作品與藝術生命結合,俾使達成體用合一之目的。

教學目標

《周易》是一部具有中國古老智慧之經典,但是讀者常因卦爻辭之詰屈聱牙而退步,再加上其卜筮之用的神秘面紗,常人多聞其名而不知其內涵。因此,期中考以前的課程教學重點置於基礎的《易》學知識,及《周易》經傳、六十四卦之介紹。經由教師講授奠定學生們基本的《易》學涵養,並透過個人上臺報告介紹其所負責之〈卦〉,對此部經典有初步瞭解。期中考以後,課程的教學重點將置於《易經》之生活應用,除了基礎的《易》學知識以外,亦將引領同學們了解《易經》與文學、藝術、中醫、建築、科學等跨領域之科際整合;除此之外,對於學生最感興趣的《易經》卜卦,教師擬教授基本的蓍草卦、金錢卦、數字卦,以及子平八字、紫微斗數之入門內容。期望在本學期概論式的教學引導下,激發學生對於中國經典之熱愛,並能運用《易經》的生活智慧於個人之學業、人際交流與處世應變。
本課程之目標如下:
1.培養學生解讀古典文獻的能力。
2.《周易》的跨文化詮釋與應用。
3.厚植學生運用經典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要求(含課堂外作業要求)

1.不遲到早退
2.課堂間不玩手機
3.不要影響同學上課

評量方式

期中考(演卦與解卦)30%
期末考40%
課堂參與20%
出缺席10%

教科書

書名:周易大傳新注
作者:徐志銳 出版社:臺北:里仁書局 出版日:1995年

參考書籍或網址

書名: 易學漫步
作者:朱伯崑 出版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出版日:2010年

課程相關檔案
課程內容與進度
周次與日期
內容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 - 2025/09/01
內容 提醒學生使用正版教科書,尊重智慧財產權導論──何謂《易》學?《易》與卜筮之關係?
備註
周次與日期 2 - 2025/09/08
內容 導論──何謂《易》學?《易》與卜筮之關係?
備註
周次與日期 3 - 2025/09/15
內容 漫談《周易》──《周易》年代、作者、性質、卦爻等基礎知識介紹
備註
周次與日期 4 - 2025/09/22
內容 漫談《周易》──《周易》年代、作者、性質、卦爻等基礎知識介紹
備註
周次與日期 5 - 2025/09/29
內容 《周易》經傳概說──上經、下經
備註
周次與日期 6 - 2025/10/06
內容 《十翼》導讀──《繫辭》、《彖》、《象》、《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備註
周次與日期 7 - 2025/10/13
內容 《十翼》導讀──《繫辭》、《彖》、《象》、《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備註
周次與日期 8 - 2025/10/20
內容 《周易》與卜筮──蓍草卦、金錢卦、數字卦
備註
周次與日期 9 - 2025/10/27
內容 《周易》與卜筮──蓍草卦、金錢卦、數字卦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0 - 2025/11/03
內容 六十四卦概說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1 - 2025/11/10
內容 六十四卦概說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2 - 2025/11/17
內容 歷代《易》學發展概說──先秦、兩漢、宋元明、清代、近當代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3 - 2025/11/24
內容 歷代《易》學發展概說──先秦、兩漢、宋元明、清代、近當代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4 - 2025/12/01
內容 電影欣賞──《周易》的人生觀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5 - 2025/12/08
內容 《周易》與美學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6 - 2025/12/15
內容 《周易》與心靈養生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7 - 2025/12/22
內容 易學的跨域應用與作業製作
備註
周次與日期 18 - 2025/12/29
內容 易學的跨域應用與作業製作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