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師資簡介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經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課程簡介
課程概要
選擇臺灣史上各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分析其作為及影響,進而討論其評價與地位
教學目標
本課程從戰後臺灣歷史的走向,結合當時代具指標性的人物,並以電影或影像資料來解說各時期國內外政經情勢、社會文化的演變,來看戰後臺灣文化思想的變遷,並希望藉由課堂中多元觀點的理性討論,來重新梳理各時代的歷史意義,並且啟發對歷史人文的關注,進而建構淵博的人文素養。
課程要求(含課堂外作業要求)
1.歡迎理性且多元的討論。
2.注意教室秩序,不影響上課。
3.平時作業,請在期限內繳交。
4.課堂上未觀賞完的影片,若教師有提供網址或出處,請自行找時間觀賞完畢。
5.期末報告(旅遊行程企畫)。
評量方式
本課程分1.課堂出席及態度(40%)、2.平時報告(30%)及3.期末報告(30%)。
1.課堂出席及態度(40%):每次上課都會點名,點名達四次未到者,課堂出席成績以零分計。
2.平時報告(30%):第一次平時作業:以老師上課介紹的網路資料庫查找老照片或史料並解讀。
第二次平時作業:第1-16週課堂心得、觀影心得。課堂心得主題不限,影片為在課堂上播放或是老師提醒可於家中觀賞的影片。字數為1000字以上。
3.期末報告(30%):以分組的方式(2-4人一組)設計一套以臺灣歷史為主題的旅遊行程,並以投影片或影片方式上臺報告,報告時間為8-10分鐘。
旅遊行程須包含:主題、主題說明、時間規劃(一日遊、二日遊、三日遊…,各景點安排時間、交通時間等)、預算、交通方式、地圖、參觀景點及景點介紹、各組員負責項目。
教科書
書名:無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
參考書籍或網址
書名: 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
作者:李天鐸 出版社:亞太圖書出版社 出版日:1997
書名: 典藏台灣史(七)戰後台灣史
作者:李筱峰、薛化元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2019
書名: 臺灣歷史圖說
作者:周婉窈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2016
書名: 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
作者:盧非易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1998
書名: 被遺忘的盟友
作者:芮納.米德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2014
書名: 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
作者:劉素芬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2005
書名: 重構二二八
作者:陳翠蓮 出版社:衛城 出版日:2017
書名: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
作者:吳乃德 出版社:衛城 出版日:2014
書名: 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
作者:胡慧玲 出版社:春山 出版日:2020
書名: 冷戰、霸權秩序與兩岸外交
作者:蔡東杰 出版社:暖暖書屋文化 出版日:2019
課程相關檔案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介紹與授課進度、計分方式說明
內容:
1.介紹課程綱要、每週進度、計分方式。
2.理解本課程的目標與要求、
說明「歷史」的意義、歷史在現代社會的實用性。
目標:
理解何謂「歷史」。
內容:
1.歷史影像的起源與演進
2.歷史影像的種類
3.歷史影像的典藏與運用
目標:認識歷史影像的構成、運用的範圍和方式,除了有助於期末報告的呈現之外,也能替個人關注的議題留下紀錄。
內容:
1.歷史影像的起源與演進
2.歷史影像的種類
3.歷史影像的典藏與運用
目標:認識歷史影像的構成、運用的範圍和方式,除了有助於期末報告的呈現之外,也能替個人關注的議題留下紀錄。
內容:
1.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
2.終戰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
目標:瞭解二戰期間各國的角力關係、亞洲局勢的演變以及臺灣地位未定論的由來。
1.終戰後臺灣的概況
2.二二八事件對臺灣的影響
3.參考電影:悲情城市
目標:二戰結束後的臺灣,在1945-1949年是段重新調整的時期,此時期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使得人民與政府間的隔閡更遠,也讓無數個家庭因而破碎。探討二二八事件,目的不是要挑起族群間的對立,而是希望能藉由理解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來重新思考身為「臺灣人」的定義。
1.終戰後臺灣的概況
2.二二八事件對臺灣的影響
3.參考電影:悲情城市
目標:二戰結束後的臺灣,在1945-1949年是段重新調整的時期,此時期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使得人民與政府間的隔閡更遠,也讓無數個家庭因而破碎。探討二二八事件,目的不是要挑起族群間的對立,而是希望能藉由理解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來重新思考身為「臺灣人」的定義。
內容:
1.統整1-7週上課內容
2.至圖書館、各史政單位蒐集分組報告相關資料
目標:統整1-8週的學習歷程、確立期末報告主題、建立期末報告架構。
內容:
1.雷震的生平
2.雷震案的始末
3.雷震與黨外的關係
目標:「雷震事件」是著名的白色恐怖案件之一,藉由探討「雷震事件」的始末,來看1950-1960年代臺灣的政治史及人權史。
內容:
1.泰源事件
2.鄭南榕事件及黨外運動
3.轉型正義的定義與成果
目標:泰源事件是白色恐怖時期的縮影,由此二事件來看執政者如何嚴密控管大眾以及國家機器如何不當使用暴力,終戰後臺灣人爭取自由民主的運動持續不斷,即使在戒嚴時期遭受打壓、依舊無法撲滅民主之火,1980年代威權體制逐漸動搖,民主運動有更明顯的進展,此週課程探討解嚴前後民主運動的發展,以瞭解民主的成果得來不易。
內容:
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2.民歌的時代
3.參考電影:童年往事
目標:「中華文化」與「反共抗俄」的思想同時並存於臺灣社會,對文化、藝術的發展造成影響,「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從教育機構著手,黨國教育將此思想根植於社會大眾當中。1970年代開始流行的民歌,「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在壓抑的社會氛圍中造出一條清新的小河流。
內容:
1.政府對電影產業的管制
2.電影產業的回應
內容:
1.美援-經濟層面
2.美國對臺灣的觀察
3.參考電影:玫瑰玫瑰我愛你
目標:瞭解美國對臺灣的影響。
內容:
1.衛生教育的宣導與普及
2.1950-1960年代的亞洲傳染病
3.千禧年之後的傳染病
目標:時代的進步及科學的發展,衛生觀念也跟著普及,衛生教育在日治時期,反應的是國家控制力能深入地方,然而在21世紀之後,交通工具的發達帶來跨國際的移動,造成傳染病無法侷限於一地、而是更為廣佈的流行,如何治理、面對,不僅是當地人的問題,也是國與國之間必須攜手共同面對的危機。
統整1-15週上課內容
學生報告總講評
日期:另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