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須知
工作坊系列
班別簡介
工作坊系列
課程資訊
師資簡介

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專任副教授退休、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芳邦學院美研所碩士
經歷:
1973年 第三十六屆台陽美展作品《九重鬱》獲得雕塑類第一名、1974年 第二十八屆全省美展作品《雁》獲得雕塑類第二名、 1991年 出版《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 2017年 出版《頭部造形規律之解析》、 2017年 出版《頭部造形規律之立體形塑應用》、 2021年 出版《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革新版、 2021年 出版《人體造形規律與解剖結構》、2023年出版《藝用解剖學的最後一堂課—揭開名作中人體造型的袐密》。
課程簡介
課程概要
認識人體外在形式與解剖結構關係,解析動靜表現、男女老幼差異…
分析自然人體形式在不同創作領域(如雕塑、繪畫、動漫與3D建模…)的應用。
探索人體形式的未來發展(如仿真人形、醫美整形、復健輔具…)的應用。
教學目標
報名網址:https://uaap.ntua.edu.tw/exeducation/ >右上角「加入學員」後始可選課,若有問題請來信ee@ntua.edu.tw反應。
課程要求(含課堂外作業要求)
評量方式
教科書
無教科書
參考書籍或網址
課程相關檔案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頭部的外在形式與解剖結構
- 頭部與五官的基本型與立體關係
口部肌群的互動與體表表現
鼻部肌群的互動與體表表現
如眼部的球狀面、口部的球狀面、頦突隆、眉弓隆起、太陽穴、顴骨顴骨弓隆起、咬肌、頰凹…
- 仿真、立體型塑要點
- 頸部的基本型與立體表現
- 轉動頭部的肌群互動與體表表現
低頭仰頭的肌群互動與體表表現
頸部的三個三角、七個窩、頸下弓型、頸後溝與三角窩及菱形腱膜…
- 仿真、立體成型要點
- 軀幹的基本型與立體變化
- 活動上肢肌群的互動與與體表表現
活動下肢肌群的互動與體表表現
- 名作中的體表標誌之解剖位置及運動變化:
如胸前川字文、乳下弧線、腹部的小提琴、腸骨溝、薦骨三角、臀部的蝶形…
- 仿真、立體型塑要點
- 下肢的基本型與立體變化 / - 活動小腿肌群的互動與體表表現
- 名作中的體表標誌之解剖位置及運動變化:如股三角、膝關節的內圓外平、小腿內低外高、腳踝四點、膝後「H」紋、小腿肚的「W」
- 仿真、立體型塑要點
—上肢的基本型與立體表現
- 活動前臂肌群的互動與體表變化
活動腕部、掌部的肌群互動與體表表現
1. 嬰兒期 4.青年期
2. 幼兒期 5.中年期
3. 少年期 6.老年期